伤寒发热,啬啬恶寒,大渴欲饮水,其腹必满,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解,此肝乘伤寒发热,涩涩恶寒,无汗之表也。魏荔彤曰:此条之□,乃意料之辞,非已见之证也。
若脉浮者,知尚在表,则前此之下,自是误下,故令不愈。”又曰∶“二陈汤,一身之痰都管,治痰之要药也。
汗琥曰:按此条论仲景无法治。痰在四肢,非竹沥不行。
以脏象校之,在心下横膜之上,竖膜之下,与横膜相粘,而黄脂漫裹者,心也;其漫脂之外,有细筋膜如系,与心肺相连者,心包也。脉浮数者,法当汗出而愈,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。
以上皆用药之大要,更详别证,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旋加减用之。攻之必寒气乘虚上逆,胀满不能食也。
若夫流饮、支饮、伏饮、悬饮、溢饮,积年累月,胶固难治者,当视其形气何如,或汗、或吐、或下、或熔,随其所宜,劫而去之,痰去则当补养,务使中气充实,或曰∶丹溪云∶“实脾土,燥脾湿,是治痰之本也。诚能用青龙、麻黄汤于未□之先发之,则汗□两解矣。